新闻中心
 
新闻中心
发货通知
茶叶学院
123
 
 
<
 
发货通知
 
发货通知 2009/12/18
发货通知 2009/12/17
发货通知 2009/12/16
发货通知 2009/12/15
发货通知 2009/12/14
 
首页 >> 新闻中心
 
有关铁观音茶的絮语
文章来源: 发布时间:2009/6/17 阅读:95

     一.我是喝茶的人,自觉得白开水味淡,矿泉水凉胃,咖啡苦涩,其他饮料多数不是太甜就是含 有防腐剂或色素,非不得已基本不用。我认为茶是最健康的饮料,一日不可无茶。我喜欢喝乌龙茶,绿茶,花茶,红茶也凑合着喝。大杯茶或功夫茶,浓浓的茶或淡淡的茶,全可接受,这大概是条件和习惯所使然。
 
    其实,品茗和喝茶有很大差别,一个“品”字有许多讲究。它需要好茶、好水、好茶具、好场所。更重要的是,自身条件要有好的味觉、嗅觉、宽裕闲情,以及一定的茶文化知识。我把自己界定为喝茶人,为的是与品茗人区别开来。我不是品茗人,因此偶尔身处品茗场所,不敢随便发表议茶之论。
 
    喝茶人就老老实实地喝茶,像绝大多数老祖宗们那样,把茶当作油盐酱那样的日常必需品来供奉,达到有益健康、消暑解渴或保暖生津,有所满足即可。能成为品茗人当然好,中华民族传统茶文化也要有人继承,但一般人可以追求未必有益,那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,我个人这样认为。


 
     二.我国茶名称,中康之前叫“荼“,以及多种称谓,都见诸一些典籍文字。中唐时,由”荼“衍变为”茶“。唐代茶圣羽《茶经》写道:“其名一曰茶,二曰槚,三曰蔎,四曰茗,五曰荧*”。
    不管什么称呼,茶的发现在我国历史悠久。有个事实很能说明问题,陆羽是1200多年前的茶学家,他写的《茶经》被视为中国古代茶学的经典。要造就一位能著书立说、有较系统理论的茶学家,之前必须提供比较成熟的茶叶方方面面实践经验知识,这要经过漫长岁月的积累。其实,2000多年前的先秦,已有“食茗为常”的史册记载。再早传说,以茶为饮料始于神农时代,“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”,更是三、五千年前的事,可见中国发现茶的历史极其古远。当今世界有三大自然饮料,一谓茶,二谓咖啡,三谓可可。三大饮料之一的茶,是地地道道的中国“货”。现在各国语言中“茶”的发音,大多来源于福建闽南方言的谐音,有着明显的中国印记。在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中,中国茶向外传介,先是日本、朝鲜等地,后至印度、锡兰(现斯里兰卡)和欧洲各国,继而美洲大陆。
 
    以上事实说明,中国最早发现茶,是茶的原产地,并把它作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饮料;以后把茶外传,惠及世界各地,为人类作出了贡献。最近,我在《求是》杂志上,看到历史学家田飞砂走石俭先生写的《必须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——评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》一文,觉得文章提出的现象和观点值得引起重视。文章批评近年出版两本“猜想”“三星堆文化”的书,把古代世界曾先后存在文明之一的中化文明抹杀。告诫人们在改革开放中把眼界关注世界时,不能为了显示“新奇大胆”虚无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。认为“对其危害也不能低估,因为历史虚无主义极易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思想,沦为‘中国文明西来说’的俘虏。”这篇文章论及的事实与茶无关,但指出的倾向有普遍意义。于是我联想到,对中国茶发现的历史功绩,以及构成中华文明一部分的内涵丰富的茶文化,我们一定要继承和珍惜。
 
    三.现代,喝茶不公是日常生活的需要,而且作为一种雅兴在中国大陆社会上重新兴起。我印象中,这种现象的变化大概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。当时,主要是为了经济的目的,一些茶区一方面采取各种推介办法,扩大茶叶商品贸易,促进茶叶生产发展;另一方面配合招商引资,“文化搭台,经济唱戏”;挖掘传统茶文化资源,搭起茶文化活动的台。于是,一时热热闹闹,久违了的茶艺表演纷纷登台亮相,茶歌茶舞也重新活跃在舞台上。
    把喝茶变得不平常起来,并使品茗逐渐形成城市时尚,应该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,此时,城市乡镇中的茶叶店、茶室、茶吧,如雨后春笋破土崛起,各种名茶梳妆打扮走向市场。在社会的意识中,观赏茶艺表演、会友品茗显得更为高雅。曾经十分火热的卡拉OK厅逐渐变得冷清,大有被取代之势。精心策划的形形色色茶王赛一个接着一个,浩浩声热扣人心玄,把古老朴素的斗茶衍变成现代广告式炒作,给喝茶品茗形成时尚推波助澜。展示中国多姿多彩茶文化建设引起重视,以茶文化活动为主题的旅游观光在各地涌现。
    如果说西说城市有咖啡文化特点,我国城市能营造出茶文化氛围,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特点,我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庆幸、值得提倡的好事。

 

    四、如今茶文化的时兴,无疑得益于改革开放,与现代化建设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。这一点,我们从以上回顾事实中,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。它同时带动茶叶栽培技术、品种改良、加工工艺、产品装潢的革新,以及相关制茶机械、各式茶具、包装材料等的发展,成就前途更加宽广的一大产 。这本是一项古老的传统产业,现在正先向现代新兴产业转变。茶叶生产在现代化进程中获得了新生,改革开放从茶叶发展中折射出无穷的活力。
 
    茶既是物质的、经济的、又是精神的、文化的。上面我们已经说过,它是中国在历史上的一大创造。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饮茶过程中,逐渐讲究品饮艺术、饮茶环境、水品器具、茶礼茶俗,以及有了许多茶的典籍、茶的诗文、茶的歌赋、茶的字画等等,构成蕴涵丰富、博大精深的茶文化。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堪称其中之一瑰宝。现代品茗时尚的兴起,同时带来传统茶文化弘扬的机会,丰富了人们有益健康的精神生活。从这方面来看,它的意义非常寻常。
 
    中国的名山,只要条件适宜茶叶生产,几乎都有名茶,山、水、茶融会一体。因为,茶山之绿韵与焙新之茶事,显然为名山增浅耕观赏的好景致。“山村处处采新茶,一道春流绕几家。石径行来微有迹,不如满地是松茶”(明代、吴兆《暮春偶过山家》)。山家茶事和自然风光交相辉映。在名山中品茗时尚的兴起,也给旅游注入茶文化的意蕴,增加人文景观,促进旅游的发展,利国利民。

    五、茶道始自于中国,传到域外才有日本茶道、韩国茶礼等。但是,我第一次看茶道表演,不是在我国而是在日本,心中不免感到失落和遗憾。
   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,我出访日本抵达历史文化名城东京,接待单位安排访问团欣赏传统的“艺伎剧”。演出前,访日宾被带到幽静的茶室里,由茶艺小姐为大家休道,并献上日本的一碗青茶。茶道虽然简朴,却古色古香尔尔雅雅。茶碗是仿古陶具,还有精美茶巾,客人喝完茶后作为礼品可以带走 。所有这一切,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    可以欣慰的是,我国改革开放后被埋没的中国茶道得到挖掘,在大江南北复兴。何谓茶道?《中国茶叶大辞典》有个解读:“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活动。”“茶道之‘道‘,有多种含义:一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、本体;二是指事理的规律和准则;三是指技艺与技术。茶道强调环境、气氛、情调,以品茶、置茶、烹茶、点茶为核心,以语言、动作、器具、装饰为体现,以饮茶过稆的思想和追求为内涵。茶道在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、排场中体现个人修养。“解读虽不那么简明,但有几点是明确的:茶道是一项茶文化活动;要在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进行;讲究泡制和品尝的技艺;有一定的礼仪程序;注重精神意境和思想修养的体现。显然,茶道提供的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,有利于人们修身养性。
    我以为,古时茶道一定是一批志同道合的茶友聚会的活动,每次参加人数不会很多,每个人不是纯粹的旁观者,都能投入那种愉悦性情的境界。它提倡清和、超脱、俭德、真美,所谓“三饮便得道,唯有丹丘得如此。“(唐代、诗僧皎然《饮茶歌崔石使群》)。前些年,我到过一些茶区,多次看过类似茶道展示的表演,有功夫茶、禅茶、擂茶、三道茶、七星茶、日本茶等等。我总觉得这些表演有失古时茶道风范,场面虽热闹,操作者和观赏者却很难”入道“。或者正因为此,只好把茶道改为”茶艺表演“。


 
    六、作为自己休闲或会友,品茗是件乐趣和雅事。有听说喝喝得不能处持,导致洋相百出生命濒危;跳舞跳得心猿意巴顿,从而争风吃醋打架斗殴;赌博赌得错天黑地,最终耗尽精力负债累累。似乎还没听说,品茗品得祸害安全扰乱社会。喝茶口茗能成为时尚,对社会大有裨益。
稽查古往今来,我以为品茗虽是雅事,但品茗者却未必均雅士。这有两层意思,一是品茗不是哪个特定社会阶层的专利。善品茗者可以是山野茶人、普通百姓,也可以是高僧老道、文人宦官,所谓“上通天公,下逮林野“。北宋范仲淹诗作《和章岷从事斗茶歌》这样咏道:”溪边奇冠天下,武夷仙人从古栽。新雷昨夜发何处,家家嬉笑穿云去…..北苑将期献天子,林下雄先斗美。“这里指的林下斗美之豪雄,社会阶层成分应该比较复杂;二是好品茗者也难称得上个个都是致雅之人。宋代唐庚可谓品茗高手,撰有《斗茶记》,文中回忆坐贬惠州时与友人饮茗,写道:”罪戾之余,上宽不诛,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,汲泉煮茗,取一时之适,虽在田野,孰与烹数千里之泉,浇七年之赐茗也哉?非吾群之力已欤?夫耕凿食息,终日福而不知为之者,直愚民,岂吾辈谓耶!是宜有所记述,以无忘在上者之泽去。“罪贬之人以茶会友,不好好宽怀舒心,在品茗之时仍念念不忘”上宽不诛“、”在上者之泽云“。你说是雅或俗?!
 
    七、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角度要求,品茗非常注重意境。需营造一个安寂和谐超凡脱俗,充满人文情愫;在整个饮啜过程中不燥不急,犹如坐禅一样,“心注一境“悠然神往;以达到涤荡胸臆明心见性,那种深长悠远的精神境界。
   在我国古代有众多关于茶的诗文,不少对品茗意境的描绘十分美妙。明代罗廪在《茶解》中写道:“茶解》中写道:“山堂夜坐,汲泉煮茗,至水火相战,如听松涛,清芳满怀,云光艳潋。此时,幽趣,故难与俗人言矣。”唐朝卢仝诗作《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》(亦称《七碗茶歌》)用得更是奇特,曰:“一碗喉吻润,二碗破孤闷。三碗搜枯肠,惟有文字五千卷。四碗发轻汗,平生不平事,尽向毛孔散。五碗肌骨清,六碗通仙灵。七碗吃不得,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。”
 
    我总以为,茶有解渴安神、解除疲劳的功效,如果说要进入一定的精神享受层次,去烦恶排忧郁、求宁静顺心性,或者是可以达到。把喝茶品茗说得能“毛孔散散”、“肌骨清”、“通仙灵”、“清风生”,神乎其神亦仙亦佛,未免过分夸大,只是一种浪漫的想象、文辞的夸张。难怪罗廪评价卢仝的《七碗茶歌》,是“兴到之言,未是实事。”斯言甚是,因此古人既难做到,今人更不必强求,求也没有什么意义!(原载《山海幽幽》。


  Time:2009/6/17
 
福建省安溪县馥雅茗茶 2009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:出格
闽ICP备09036680号
您是本站第 ASP图形计数器 个访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