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茶叶商城网茶企资讯:“三和名茶”成了福州市乃至全国第一家由物价部门推进并授牌的茶叶“明码实价示范店”,这在当时一度被业界认“曲高和寡”之举。但是,时隔两年半之后的今日,已经成为福建第四个拥有“中国驰名商标”茶业企业的三和名茶,借着明码实价所产生的效应,一跃进入茶业龙头企业行列。
有业内人士认为,福建茶产业正面临品牌困境:不缺名茶,缺的是名牌;没有名牌就无法真正做强、做大一个产业;“三和名茶”的明码实价,本质上是企业实施标准化运营和管理的核心环节,也是做大、做强“三和”品牌的必由之路;因此明码实价之于“三和”、之于福建茶产业,与其说是价格问题,不如说是一种品牌战略。正如三和名茶的掌门人吴荣山所说的,“明码实价,至少让不懂茶的人也能够卖好茶,能够让更多的行外人士进入茶业,繁荣茶业。”
明码实价曾带来“阵痛”
所谓明码实价,福州市物价局对其规定的实施准则是这样的:不得高于或低于标价销售商品;禁止使用除“零售价”、“原价”、“现价”之外的其他价格用语;开展打折、让利等促销活动,只能在固定的节假日进行,且每次活动期限不超过半个月;对临近保质期、换季、库存积压、残次处理品需降价销售的,应使用降价标价签,并保留降价前记录以便查证。
实施明码标价后,“三和”将生产的所有茶叶按品种质量进行了编号细分,统一了包装,并在全国的数十家专卖店统一了价格,由物价局对其价格实行监控,所有茶叶均按标价进行销售。
然而明码实价甫一实行,市场的不适应马上显现出来,首当其冲是消费者的不适应。吴荣山说:”明码实价刚推出的时候,三和流失了不少客户,头三个月的营业额下降了近15%,可以说损失惨重。消费者习惯了打折购买的方式,换成明码实价后不能打折,有部分消费者就认为不合算,有的甚至把VIP卡当着我的面扔掉。”
其次是加盟商的不适应。实行明码实价后,由于不再卖散茶,固定编号的茶叶有着相应的包装和价格,所以茶叶价格比较透明。可这样一来挤占了不少销售商的利润空间,明码实价实行之初,“三和名茶”接连损失了十几家加盟商。
客户和加盟商的流失给“三和名茶”的明码实价之举带来了“阵痛”,然而吴荣山仍然一意孤行。
“三和”品牌战略的新节点
实行明码实价,营业额不升反降,吴荣山为什么还要坚持?对此,他道出了个中缘由:“以前我在做专卖店的时候,客人经常直接或间接地找我,要我给他们打折,有时甚至老板不在他们就不买。这种情况在店铺不多的情况下还凑合,可随着专卖店的增加,我经常为了客户打折而疲于奔命,由此我渐渐产生了明码实价卖茶叶的念头。”
吴荣山说:“其实明码实价更是管理的需要。三和在全国有几十家专卖店,如何管理是个首要问题。原来的管理模式顾此失彼,比较乱,会影响整个品牌的素质。实行明码实价后,各种等级品种的茶叶都有了包装、编号,不仅价格透明了,而且也有效防止了经销商将茶叶以次充好和虚抬价格,便于企业管理。”
守得云开见月明,在经历了最初几个月的痛苦之后,“三和名茶”的营业额开始逐渐回升,到当年的8月份,营业额已比明码实价之初翻了好几番,更明显好于实行明码实价之前。对此,吴荣山显得信心十足:”只要企业对茶叶的定价比较准确,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,他们是会慢慢接受的。而且明码实价确实好处多多,由于品质有控制,消费者无论在哪家三和,都可以购买到大量品质一致的茶叶,这在一般店铺是很难做到的。而且茶叶包装好按‘泡’卖,既使得茶叶香气不会泄漏,品质更有保证更加卫生,又使加盟商省去了对茶叶真空包装机的投资。”
对于“三和名茶”的明码实价,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道:“明码实价与其说是价格问题,不如说是一种战略,一种企业做大做强品牌的发展需要。表面上看似乎仅仅关系到价格,而它的背后实际上涉及到了产品品质、包装、经营方式、管理模式等方方面面。标准化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,而三和目前正在做的,就是寻求一种相对标准化的路子。”
而这种标准化也给三和带来了甜头,三和简便易行的终端销售模式也使得加盟商在销售茶叶时更加便捷,客观上方便了更多的投资者前来加盟。